朱赓博
朱赓博1982年生,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系,国家一级美术师,艺术史学博士,中国画创作研究院研究员,荣宝斋画院客座教授。
朱赓博
朱赓博发表了《巨然山水画技法研究》《逸格-中国画之境界》《清末民初中国画“创作”概念考察》等系列文章。
其作品风格清逸刚淳,萧淡简远,用笔恣肆浪漫,传宋元遗韵。代表作有《郭熙笔意寒林》《溪岸寒林图》《松江玉笛》《松林雪屋》《夏日山居》等。2015年创作的巨幅中国画《黎明》,荣获“纪念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全国美展”优秀奖。
>朱赓博艺术经历
朱 赓 博
2004年毕业于青岛理工大学
2016年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学位
2006年至2009年创立清心斋画院
2009在荣宝斋画院拜程大利先生学习山水画
2010年,受邀参加上海世博会光大会展中心山水画展
2012年,青州成立“朱赓博画馆”并与程大利先生联展
2014年,受邀参加“林泉高致”中国画台湾邀请展
2015年,应中国文化部文化司、中国共产党史学会和中国新四军研究会之邀创作巨幅中国画《黎明》,参加“铁的新四军”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展。
2016年,担任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中国画创作研究院副秘书长,参加中国画创作研究院“固本流远”全国名家邀请展
2017年,个人作品进驻荣宝斋字画一部,参加宁夏博物馆“新丝路”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作品展
2017年5月,“淡墨烟岚”--朱赓博绘画展·荣宝斋展“在北京举行
2017年9月,入选荣宝斋主办”江山如画“近现代山水画名家作品展
朱赓博作品赏析
竹林炊烟 130cm×30cm
朱赓博在绘画的创作方面,他没有走现代院校教学的一路,从唐辉先生的一篇评论文章我们得知,朱赓博对绘画的关注、学习和理解与其家学密不可分。其中,除了受书法、绘画的熏陶,还有就是对中国古代经典的早年阅读,这些经验和习惯虽不是唯一路径,却非常独特,因为这在他的创作中得以转化,成为不可复制的、无以刻求的艺术品格。
朱赓博在多处拜师求艺和思考过程中,朱赓博逐渐加深、加固了他行走中国传统绘画之路的决心和信心。并形成自己的创作脉络和理论思想。”中国画创作绝不能抛弃古人的资源宝库“,这几乎成为他的信条。
竹林炊烟 130cm×30cm
松江临家 120cm×33cm
面对共同的传统绘画资源,不同的人所思、所想、所得必然不尽相同,朱赓博体会到的是中国传统绘画依旧能在当代生发新意。而且,更重要的是,这种新意的生发并不是刻意求得而来,只要心随自己的创作状态和节奏,新意自发。这是经验也是信心。
拟梅花道人 37cm×106cm
访龙潭寺 138cm×68cm
朱赓博的绘画首先从明、清入。明清的绘画逐渐走向了摹古模式,一度成为后人诟病的对象,但在朱赓博看来,明清时期绘画在技法上的成熟和成就,恰能为他学习笔墨技法提供有利的、清晰的途径,而且极有可能是一种捷径。
在”以元人笔墨,运宋人丘壑“的逻辑下,他选择了取法于明清,而上溯至宋元,并对五代时期董源、巨然的绘画潜心学习,也就不失为一种合适之选。在朱赓博的绘画中,我们时常看到宋、元、明绘画的错综面貌,也就不足为奇。但并不是说,这样的绘画只能作为古人绘画的镜像的存在,若此,将忽视甚至抹杀画家在长期思考和具体创作中表现出的当代性。
寒林野鸭 138cm×68cm
除了在画面的营造上打破常规俗套,朱赓博绘画的形式造型的主要特征还是其引人入胜的书写性。他的笔墨语言收到董源、巨然、沈周、文征明的影响较大,但他没有在其中做出多选一或不假思索的杂糅诸多者。因其书法上的修养,无形中让他绘画的笔墨造型具有很强的凝聚力,主动吸收而非被改造,笔墨涵养与日俱增,看似某人,实为他自己。这也就决定他的画风,更倾向于细笔谨墨。
朱赓博绘画的”心印“与古人并无二致。他坚持认为,理解古人不能仅从绘画的临习上得到,更要阅读古人的文字,理解古人的思想,理会古人的心迹。心印为画,风格即人,不论是风格还是创新,对朱赓博而言无需概念上的阐释,谈的最深的是心性,说的最多的是笔墨。
文章来源:德名斋书画艺术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