雅昌首页
求购单(0) 消息
朱赓博首页资讯资讯详细

【动态】朱赓博丨师造化·当代山水画写生创作转化研究展

2018-09-07 00:00:00 来源:中国画美术馆作者:
A-A+

NFi1hgAa29niH9VKgTQqSVxCNP5tvlcyd5TtZdNz.jpg

  艺术家简介

jIwBwdHyHv0dwA81dUh6GYuzaVnK9TSkzmgX7YU0.jpg

朱赓博

  又名朱首相,1982 年生,山东微山县人。中国艺术研究院山水创作方向研究生。2009 年入荣宝斋画院跟随程大利先生学习山水画,2011 年又入唐辉工作室学习山水画。现为中国画创作研究院副秘书长。

  学术文章

心印为画 风格即人——读朱赓博山水画

文 / 高勇

  现代中国画教学,清一色以西方素描为基本,个中历史因素想必大家都不陌生。然而,我们对于传统中国画的学习、创作方式却没有显现出让人印象深刻的坚守。但不可否认的是,当下我们关于中国画--特别是山水画的审美,并没有同教学落入西方的体系中。因此,当前者回归到了中国美学本体,而后者依旧遵循约定俗成的课程安排的时候,此两者所形成的矛盾体就显得尤为突兀。

  朱赓博非常清晰的认识到这一点。他不仅从自己的学习、创作中提炼、总结,也不时观察、思考古人、前辈、同辈的创作成果和理论思想。在绘画的创作方面,他没有走现代院校教学的一路,从唐辉先生的一篇评论文章我们得知,朱赓博对绘画的关注、学习和理解与其家学密不可分。其中,除了受书法、绘画的熏陶,还有就是对中国古代经典的早年阅读,这些经验和习惯虽不是唯一的路径,却非常独特,因为这在他的创作中得以转化,成为不可复制的、无以刻求的艺术品格。

  当然,这显然不是激发和提高创作的仅有因素。在多处拜师求艺和思考过程中,朱赓博逐渐加深、加固了他行走中国传统绘画之路的决心和信心,并形成了自己的创作脉络和理论思想。“中国画创作决不能抛弃古人的资源宝库”,这几乎成为他的信条。面对共同的传统绘画资源,不同的人所思、所想、所得必然不尽相同,朱赓博体会到的是,中国传统绘画依旧能在当代生发新意。而且,更重要的是,这种新意的生发并不是刻意求得而来,只要心随自己的创作状态和节奏,新意自发。这是经验,也是信心。对任何中国画学者而言,以临摹古画接近古人,倘若没有十足的勇气,都可能成为一次没有胜算的冒险。这是技法与美学的双重较量,此两者也在朱赓博的创作中以不同的方式并存,但他显然通过自己的独到处理缓和了它们在时代上的隔阂,或者说,他让当代中国画在古人面前有了对话的自我身份,更是文心对话。这就是“汲古弥新”。这种新,不仅是绘画形式上的,也是绘画内涵上的。

  朱赓博的绘画首先从明、清入。明清的绘画逐渐走向了摹古模式,一度成为后人诟病的对象,但在朱赓博看来,明清时期绘画在技法上的成熟和成就,恰能为他学习笔墨技法提供有利的、清晰的途径,而且极有可能是一种捷径。正如杭春晓所言,明代绘画,由元代之前的“写实造型”转向了“形式造型”,“即突出线条、色彩等基本元素的某种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,产生一种视觉上有意味的造型感受”。这种视觉形式,不仅是有美感的,也是可学、利学的。在这方面,朱赓博以个案形式对沈周、文征明绘画进行了深入研究、学习,笔墨技法得到明显提高,但他并没有因所得而满足、停滞。在他的艺术理想中,宋、元绘画既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高山,也是中国文化的高山。但同时也认为,宋代山水画中表现出来强烈的写实性,一定程度上消弱了画家情感和笔墨的充分表达。因此,在“以元人笔墨,运宋人丘壑”的逻辑下,选择了取法于明清,而上溯至宋元,并对五代时期董源、巨然的绘画潜心学习,也就不失为一种合适之选。在朱赓博的绘画中,我们时常看到宋、元、明绘画的错综面貌,也就不足为奇;但并不是说,这样的绘画只能作为古人绘画的镜像的存在,若此,将忽视甚至抹杀画家在长期思考和具体创作中表现出的当代性。

  例如创作于2015年的《溪岸寒林图》,是董源《溪岸图》和范宽《雪景寒林图》的融合体,但却不是两者机械的组合体。这幅画,除了解决了不同山水画结合的连贯问题,使得画面结构完整,而且更重要的是,它所体现出的当代气息--当然,这需要更进一步的分析,即丰富了画面上部分的纵深感,充满长距离的视觉表现力,这是原作以及宋代绘画极少见的。此类现象,在其他作品中亦时有出现。

  然而,除了在画面的营造上打破常规俗套,朱赓博绘画的形式造型的主要特征还是其引人入胜的书写性。他的笔墨语言受到董源、巨然、沈周、文征明的影响较大,但他没有在其中作出多选一或不假思索地杂糅诸多者。因其书法上的修养,无形中让他绘画的笔墨造型具有很强的凝聚力,主动吸收而非被改造,笔墨涵养与日俱增,看似某人,实为他自己。这也就决定了他的画风,更倾向于细笔谨墨。从渊源上来看,他借鉴和发展了王蒙、沈周、文徵明精细整密的风格,结合自身的书写个性,面貌自现。可以说,虽然朱赓博在明清人那里习得扎实、深厚的功底,但并没有因此“无法无天”;与其说他坚持了笔墨法度,毋宁说是保持了自己的心性。然而,这里提到的“书写性”并不是为了刻意强调其绘画语言与书法之间的历史联系,而是针对画家的一种述行性的表达,即朱赓博的笔墨表现出了创作的心态,是那种“有意味的造型感受”的最初来源——心印。

  朱赓博的绘画的“心印”与古人并无二致。他坚持认为,理解古人,不能仅从绘画的临习上得到,更要阅读古人的文字,理解古人的思想,理会古人的心迹。正如上文所言,古今人的生活、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,他们之间得以传承正得益于彼此的相似、相通之处。值得深思的是,不是哪些方面相似或相通,而是何以为之?退一步讲,我们是在什么样的语境下使用和理解这里的“传承”概念的。不管是明画家学习元人,还是清画家学习明人,他们所谓的“仿”“临”等语汇,其内涵除了指向与对象之间的“相似性”“连续性”,必然也指向了他们之间的差异性——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经很多,此不赘言。倘若我们指出这样的“差异性”亦包含了创新,不管它能否得到普遍认可,就作者心迹在画面中的如实呈现、表达而言,应该不会遭到反对,因为它进入了中国画创作的核心场域,即心印为画,风格即人。这里,不论是风格还是创新,对朱赓博而言无需概念上的阐释,谈的最深是心性,说的最多是笔墨。

  作品欣赏

Wumr9tLVK7h3O1oR56WjptYb7FstKxddGgvmsl8E.jpg

《郭熙笔意寒林》 138 x 69cm

FjWClG3lKCZYnxhofuwfyetLMOuV9VsrASVZ2nbu.jpg

《松江玉笛》 138 x 69cm

c5Jx9R7XlqrKitUyFHEvsqhUNJ2tjxgWBLqkkOqo.jpg

《仿王时敏笔意》 138 x 69cm

7mhp4PqdhrK7QTAqRZaiu13dnrHrviqgLOpSk03d.jpg

《山居秋暝》  136 x 68cm

7Eyzarcy7X8SedkQ9GOpoQbwW2Mz3V515ACobWNM.jpg

《夏日》 175 x 60cm

  师造化——当代山水画写生创作转化研究展

  主办单位 中国画创作研究院

  承办单位 中国画美术馆中国画创作研究院青年画院 北京艺投文化

  总策划 龙 瑞

  总策展 袁学君

  策展人 陈斐鹏 谢增杰

  展览时间 2018年9月8日--9月15日

  开幕式 2018年9月8日下午14:00

  展览地点 中国画美术馆

  参展画家

  龙 瑞  姜宝林  赵振川  范 扬

  林容生  方楚乔  许 俊  陈 航

  张 捷  刘 罡  张桐瑀  袁学君

  石 峰  黄智程  肖舜之  胡明德

  张 东  曾三凯  程阳阳  王跃奎

  姜 元  谢曙光  洪 潮  张建京

  伦少雄  尤德民  杨 军  谢增杰

  赖铁骢  周 燕  赵 森  张仓健

  朱赓博  邱佳铭  安一辉  叶桂创

  王 然


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,主要作为艺术信息、艺术展示、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。以世界文艺为核心,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。旨在传播艺术,创造艺术,运用艺术,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。

联系电话:400-601-8111-1-1地址: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

返回顶部
关闭
微官网二维码

朱赓博

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
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

分享到: